天津街头,某五星级酒店的厨师系着雪白围裙炒股配资网站就,在临时支起的红棚子下挥勺翻炒;武汉临江大道,曾经只在宴会厅登场的鲍汁凤爪,如今装在透明餐盒里,15 元一盒任人挑选。这两年,越来越多高端酒店撕掉 "高冷" 标签,用热菜卤味的烟火气,接住了市民手里的零钱。
这场略显滑稽的转型背后,藏着一个更刺眼的现实:中国高端餐饮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雪崩。数据显示,2025 年内地千元以上餐厅数量较 2022 年腰斩,上海、北京等地的高端餐饮缩减幅度甚至超过四成。而在这场雪崩中,曾被捧为 "餐饮界奥斯卡" 的米其林餐厅,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坠落。
展开剩余81%一、从云端到尘埃:米其林的光环碎了2016 年上海首本米其林指南发布时,唐阁的预订电话被打爆三天三夜。那时,能在人均千元的餐厅里拍下松露刨片的瞬间,配文 "简单吃点",是中产朋友圈的最高礼仪。米其林三星意味着 "值得专程飞一趟",二星是 "绕路也要打卡",哪怕只是一星,也足以让一家小店身价倍增。
这个诞生于 1900 年的轮胎公司副产品,本是为了让司机多开车、多换胎而编写的旅行指南,却阴差阳错成了全球餐饮的裁判。它的评审员像幽灵般匿名探访,每年 15 次以上的复评让餐厅如履薄冰,那三颗星星,既是荣耀勋章,也是悬顶之剑。
但今时今日,这把剑正刺穿曾经的神话。2024 年春天,北京 Opera BOMBANA 的停业公告像一块石头投入湖面 —— 这家曾承办高圆圆婚礼、成龙常去的米其林一星餐厅,最终用一封致歉信结束了高光时刻。几乎同时,TIAGO 餐厅连夜撤店,留下未结的工资和储值卡余额,成了行业笑话。
更令人唏嘘的是鼎泰丰的退场。这个曾凭 "米其林级小笼包" 横扫中国的品牌,2024 年底宣布关闭北京、天津等 18 家门店,曾经需要排队两小时的玻璃窗后,如今只剩蒙尘的蒸笼。从 2024 到 2025 年,山河万朵、Ultraviolet、TRB 紫禁城…… 这些曾出现在美食纪录片里的名字,正从大众点评上被悄悄抹去。
二、黄金时代的泡沫:被高估的精致,撑不起的成本米其林的辉煌,本质是一场 "精致溢价" 的共谋。餐厅为了摘星,甘愿投入千万装修:定制水晶灯、进口大理石餐桌、恒温酒窖成了标配;厨师团队必须有海外履历,一道菜要摆上三小时造型,餐盘边缘的酱汁必须呈 15 度角 —— 这些与 "好吃" 无关的细节,却成了加价的理由。
上海某米其林餐厅的侍酒师月薪 2 万,比普通餐厅主厨还高;为了维持 "私密性",即便满座也只开三成灯光,导致顾客常把牛排刀错当餐叉;某餐厅的 "分子料理套餐",用液氮把草莓冻成粉末,搭配 edible gold(可食用金箔),人均 2000 元,吃完仍要去巷口加个蛋炒饭。
这种 "为精致而精致" 的游戏,在消费理性觉醒后难以为继。当年轻人开始计算 "每口菜的单价",当商务宴请从 "喝茅台" 变成 "吃工作餐",米其林的生存根基就动摇了。2024 年实施的 "最严禁酒令",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—— 那些靠政务、商务消费撑起的高端餐厅,突然发现大厅里的圆桌空了一半。
三、祛魅之后:餐饮的终极答案藏在烟火里为了自救,米其林餐厅们开始放下身段。Opera 推出 398 元的 "打工人套餐",TIAGO 卖起 68 元的团购券,连向来高傲的新荣记,也悄悄上架了 398 元的 "穷鬼套餐"。更具讽刺意味的是,有些餐厅甚至在后门支起小摊,把前菜做成 "夜市小吃",试图挽回路过的市民。
但这些努力更像回光返照。消费者早已看穿:那些用松露碎掩盖食材新鲜度的牛排,那些靠灯光滤镜提升颜值的沙拉,远不如楼下黄焖鸡米饭的锅气实在。某美食博主的测评一语中的:"花 2000 元吃米其林,不如用 200 元买只现烤烤鸭,剩下的 1800 存起来 —— 至少后者能让人打饱嗝。"
这场高端餐饮的退潮,本质是一场消费观念的祛魅。当 "精致生活" 不再需要靠餐厅等级来证明,当人们终于明白 "吃饭是为了饱腹,不是为了拍照",米其林的星光黯淡,或许只是迟早的事。
就像如今在街头练摊的五星级酒店厨师,当他们收起雕花刀,拿起大炒勺,反而找到了与食客最真诚的连接 —— 毕竟,餐饮的终极真理,从来都藏在 "好吃、管饱、实在" 这六个字里。
(本文图片来自网络,配图仅供参考,无指向性及商业用途)
参考资料:
1.南周知道《高端餐厅接连倒闭,米其林这金字招牌不灵光了?》
2.餐企老板内参《欠薪!跑路!被追债!人均1000元米其林餐厅一夜倒闭》
3.新品略财经《米其林餐厅卖穷鬼套餐炒股配资网站就,高端餐饮还是一门好生意吗?》
发布于:陕西省怀远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